1
當理想投入現實,是不是不可避免要面對妥協和改變?
2015年12月30日,書商李波在香港突然失蹤,事件之後的這一年,在香港,只要經營和中國有關的政治出版物,所有人都感受到徹骨嚴寒。
普通中國網民感知到的互聯網世界,是一個與外部世界壁壘森嚴、輿論空間日趨片面、公共討論萎縮,娛樂信息當道的獨立王國。當網絡創業潮熱烈湧現時,公共媒體卻逐一走向末路。究竟是互聯網改變中國,還是互聯網被中國改變?
2
我們寫作,做文化的人,很難同時兼顧三件事。一是理想原則;
作者不敢寫;
二是說真話;
印刷廠不敢印;
三是政治的有效性。
書店不敢賣——甚至網購也會被抓。
有些年代,也許能全部兼顧,但有些時代只能兼顧兩個,就不錯了。
曾經在香港風光了二三十年的禁書產業,一兩年間,幾近滅頂。
我們現在,好像又遇到了一個三者無法兼顧的時代。
3
青春是你慢慢長大,進人成年人的世界,這名年輕人向現實妥協,他開始有口難言,也無法避免做自己昔日批評的行為。
多年來的全球化榮景,到了收割期才忽然發現一切是一場夢。
即使回歸20年,這裏的人對香港自身,對中國大陸,依然不夠了解。
在沒有出口的情況下,相應於彷彿騙局的主流價值,產生了現在這種虛無厭世的聲音。
4
在她看來,去加深認識是改變的基礎,因為「作為知識份子,我們別無選擇。」
當你發現連熱血與憤怒都已經無用,最後只能跳脱出來。
這段時間以來,當事人們的堅毅,一直是我們行動的最大動力。如果不是他們勇敢地決意站出來,赤裸裸地向權力機關和公眾剖開自己的傷痛,現有的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。
今天我們看不見出路,明天的他和她,或許能。
5
我當然了解,這個社會,大家都現實,但是,有沒有可能,我們的現實,能不能不要那麼短視?
只要我們都在他和她心裏,種下一粒明辨是非、追求公義的種子。
隨着一年一季收穫,一次一次修正,慢慢往期待的「好」去接近。由互動產生關係,習慣積累成文化。沒有大資源,小人物們只好自立自強,憑着創意與行動力闖關。
6
一個真正成熟的民主制度,能帶給每位公民「我願意承認我犯過錯」的思考,且大家都知道檢討是為了向前,這種民主較有助於達成共識。
7
取暖的好處當然是你很壯膽,因為這條路很多人和你一起走。可是,你也會因為怕這個温暖不再出現,就有所顧忌。我們應該在每一件事情上忠於自己的良知。
8
我想要說的訊息很簡單,我希望經歷迷茫、低潮的人,看到自己並非唯一身處其中的,從而得到力量和安慰。
在誠懇地審視自身、人群與社會時,既有歷史的寬闊視野,又能進入幽微的生命細節, 從而讓我們在觀看他人的故事,以至於連結到自身的生命經驗時,得到觸動、反省與鼓舞。我們因此不稱自己是藝評者或小說作家,而是「說故事的人」。